您好!欢迎访问聂绀弩纪念馆!   

本网站正在建设中,请您提出宝贵意见,并欢迎赐稿及提供相关资料。

网站首页   |   纪念留言   |   联系我们

【关闭页面】聂绀弩在北大荒

作者:   浏览次数:1829 次

1958年夏的北大荒,到了收割麦豆的季节。一个高而瘦的老头手持镰刀割麦,连队指导员掏出怀表测试其速─老头每分钟只割十刀,而其他右派分子每分钟平均可割八十刀!指导员仔细观察,发现老头每次把握的麦秆甚微,于是手把手教他“握大把”和“砍滚刀”的要领,老头还算机敏,经过数次演习,“握大把”勉强可以对付,遗憾的是镰刀每砍下去,只能断麦二三茎矣!指导员叹息地说:“我找个小娃儿来,一根儿一根儿地拔,也要比你快哟!”老头直起腰来,“嚓”地一声点着蹩脚香烟:“干农活有两怕,一怕劲头小,二怕个子高。都让我占全了!”


56岁的聂绀弩,曾经是作家、诗人和古典文学研究者,如今怎么落到这般田地?


【“龙江打水虎林樵”】


从1958年春天开始,首都文化界的右派们,就一批批集合去北大荒劳动改造。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掌权的副社长王任叔(巴人)说:“绀弩岁数大了,不必去了。”但绀弩明白:继续留在北京,日子不会好过。北大荒虽居漠北,但右派成堆,管制兴许松弛。空暇时可以看点书,甚至写点东西。于是在申请获准之后,便带着两大箱书(大字本“毛选”一部、马列著作若干、文学书籍寥寥),也带着他的苦恼、幻想和热诚,只身北上了。


他走进黑龙江,走过密山、走过虎林,在一个邻近铁道的八五○农场二队落了脚。等待他的是一个既让人兴奋、更让人悲哀的世界:来劳动的人以右派居多,但也不乏因其他“问题”来到这里接受改造的人。最使绀弩动心的,是看到有几位家属万里同行!她们和来劳动的人,都一律住在新盖的简陋大窝棚中。入夜,在每张能睡九十人的大统铺的两头,各睡一位妻子,紧贴她俩的是各自的丈夫,其余男性便一条条地“紧码”其间。由于她们的在场,每个男人都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更应像个男人。平素流行在男人中的那些“荤笑话”,被扫荡得无影无踪。这场景使聂绀弩感到圣洁,他写道:“共织荒原的锦绣,独憎人世有夫妻!”男人获罪,何须妻子同行?做为男人原单位的领导,又忍见这些女人随夫远行?!绀弩的眼睛潮润了。他想起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一部叙事诗,题目仿佛叫《俄罗斯女人》,是写两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都是公爵夫人),不顾社会的非议而离开彼得堡,去西伯利亚寻找自己充军的丈夫。聂绀弩感到眼前这几位中华民族女人,比俄罗斯女人更值得尊敬──她们远没有“公爵夫人”那样的地位,却在夫君获罪的那一刹,便决定永不分离,便决定共同承担未来不可知的命运!


感动之余,他心头一阵窃喜──能看一眼此情此景,自己这几千里地跌跌撞撞就算没有白来!蓦然,他漾起了诗情。“黑龙江,虎林,呵,‘龙江打水虎林憔’!有龙,又有虎,啊,‘龙虎风云一担挑’!……”他不仅要用诗歌颂劳动和劳动者,而且要用全副身心去流汗,甚至是流血。他不满足总干“拾粪”、“烧水”一类轻活儿,当他看到全队职工在割麦豆大会战中,在地边站成一道长龙,手持镰刀、拉开架式、占足田垄,一闻号令便风驰电掣般席卷过去时,心中充满了艳羡!经三哀五求,指导员才递过镰刀要自己一试,谁期又是这般结果……


【“真放午时日已斜”】


既然割麦不成,就又被派做另一项轻活儿─当一个小伙子的助手,合放一百头牛。他从实践获得真知:牛一点也不蠢。它总是用眼角“扫瞄”牧放自己的人,尤其还喜欢戏耍像聂绀弩这样不称职的牧者!始见小伙赶来,它自知逃不掉,便在原地甘听吆喝;如见聂朝前追赶,便在他距自己只两三步时陡然跑开,气得聂气急败坏、顿足兴叹:“生来便是放牛娃,真放牛时日已斜……”


聂绀弩羡慕地发觉,周围的人很快就适应了艰苦的劳动。在把脱过粒的麦草堆成大垛时,许多人能儿戏般轻松地叉草码垛。中国京剧院的右派武生周英鹏,这时把私带到北大荒的金箍棒(以往他惯演孙悟空)也“亮”了出来。他利用工间休息为大家表演─持棍从丈多高的麦垛上一个“筋斗”翻到地面,然后把棍耍得八面生风……看着看着。聂又忍不住悲从中来─如此善良、纯真的人们,却在从事何等低效的劳动!由于没有铁订,在盖房中为把椽子固定在梁上,就得经过割草、晒草、浸草、锤草直至搓成草绳的漫长过程,再用草绳一遭遭地将椽子绑紧。盖房还需要木头,队里又派人到百里以外的完达山中伐木。三人一组手工锯树,据说工效比电锯干的还高,常有这样的情形──一组三人早晨离开营地钻进密林,随便拣一个地方不紧不慢干起来,晚间回营地时随便报个高额数字就算了事。干部们也不去实地验看,林子太密,钻进太深容易回不来。尽管右派们干活的情绪不是太高,但因天气酷寒,干活干慢了人就受不了,所以伐木数量还是颇为可观。运输问题在当时没解决好,许多伐倒的大树就永远躺在那里,直到烂掉。


聂绀弩不敢继续深思,知道那样下去对己、对人都将无益,为了麻木心灵,他便努力参加力所能力的工作,因为“日已斜”,“放牛娃”是当不成了。他就去烧开水,从发愁工地无水到懂得去附近寻觅残雪,从学习在地上挖坑安锅到懂得二次用时要先行扒去冷灰……还有一次他为别人送饭,途中遇到一条具有“哮天势”和“搏虎威”的黄色野狗,自己一面保卫着怀中的饭盒,一面挥杖吓退了它。此时恰遇人来,才知这不是狗而是狼……


【“到新天地作环游”】


聂绀弩到达北大荒一年之后,一件“纵火案”恶化了他的处境。那是一所为干部家属新盖的三间草房,一明两暗,聂和另一位来改造的老头奉命前来烧炕──新垒的炕必须烧过才结实。整个房子还未最后完工,草帘子做成的夹壁墙尚未糊泥,院子里堆满盖房剩下的茅草。活儿不重,但须小心火烛,平时烟不离嘴的聂也只得暂时戒烟。然而正在他俩分别埋头烧炕时,聂绀弩这半边的夹壁墙,不知怎地起了火!聂脱下棉袄上前扑打,火苗早窜上房梁,一切抢救全都无济于事……事后,指导员勘察了现场,对他俩说:“着火时四处无人,既然火从老聂这半边起来,就该你负责。”另一位老头连忙解释:“今天风倒灌,说不定是风把烟中的火星吹回到屋里来……”就在老伙伴絮絮叨叨代为开脱的空当,聂一直凝望着指导员,脑海中闪现出春季点豆子时的一个场面─大家横向站好排,每人分包三垄。一声“开始”,大伙蜂拥前去,只甩下自己遥遥“断后”。弯腰点着点着,奇事忽然发生──三垄变成两垄,不会儿又变成一垄!怎么回事儿?直腰向前看去,正与连长、指导员从前头“递”回来的目光相逢!原来是他俩,每人在前面代点了一垄……聂绀弩打断老伙伴:“别说了,我已经五十七,没什么遗憾或留恋的事儿了。我认下就是。”而平常以坚强著称的指导员,却忽地扭过脸,仿佛是哭了。事后老伙伴问聂为何如此表态,聂没正面回答,却反问道:“还记得我那首‘推磨’吗?”老伙伴一楞,随即胸中流泻出那一首七律:“百事输人我老头,惟余转磨稍风流。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霏霏一小楼。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连朝齐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头。”老伙伴被诗“辣”得老泪纵横。


“纵火案”过去多日,连队中竟毫无动静。那名老伙伴跑来偷偷相告:连领导几次开会研究,意见没能统一。不料过了两天,连里开了聂的斗争会。指导员默不做声。另几名干部却来得个凶──命令聂手脚不许动,嘴不许张,连眼珠也不许转!他们一边昨乎着,一边偷窥指导员的反应。聂此刻出奇地坦然,对几名汹汹然不可一世的干部讲,“这会不必开了,你们向上报吧,需要招什么我就招什么!”此事过后,一连几个月再无人提起,可到了下大雪的一天,县公安局来人把聂领到总场,当众宣布为“纵火犯”,然后给聂戴上手铐押进虎林监狱,事后很久连队的人才知道,是北京新近下来人,才促使县公安局以此行动表示“紧跟”。


【“乾坤几个有心人”】


超身物外的聂绀弩来到监狱,首先利用漫漫长夜对连队生活进行回忆──干活要天不亮就出发,头顶月亮才返回,没月亮的晚上,还要点燃草堆照明来延长劳动时间。在这种无止无休的疲劳战中,自己破例受到照顾──和大伙混在一块干活儿,从来是不计工效;安排到马号帮忙,老马倌叫自己躲在草垛里睡觉;分配到伙房帮厨,掌勺的师傅一听到外边有脚步声,便连声大呼自己搬柴禾,或是悄悄叫自己把手伸进水盆,装做洗碗的样子……眼下的监狱生活,显然要“自由”得多──天不亮不让起床,天没黑就必须回房,对于像自己这样的老迈之身,除扫雪外从不派他事,晚间还允许下象棋,拉胡琴。不如意事只有一件:不参加劳动(扫雪不算劳动)者没干的吃,只许不定量地喝玉米面粥。聂于是每餐都放足量连喝七碗,然而鼓胀的肚儿只要小便两次,就破气球般干瘪下去。记得有个原是汽车司机的犯人,他膀大腰圆干重活儿,所以每餐不但有窝头吃,而且还有菜──腌咸萝卜,他常常在火边把窝窝头的外皮烤焦,再悄悄揣回来拿给聂。当聂用满嘴假牙去啃去嚼时,真使这位去过南洋和苏联、饱啖过中西大菜的老人,产生味美压倒平生的感觉!


聂绀弩还有更大的遗憾──监狱不许向外写信。自己入狱一事,妻子周颖至今还蒙在鼓里。那时虎林监狱关着不少企图越境或越了境又被送回来的人。这种犯人大多暂关一时,很快就押回原籍,如果本人历史“清白”,大抵挨一通训便发回原单位监督劳动。聂从越境者中看中一名年少的“志诚君子”,他明日即将被遣返。聂问他可能为自己带一封信?答曰“可”。聂又问他可能代垫一张八分邮票?犹答曰“可”。然而次日他怀揣聂写给妻子的信准备登上囚车之时,狱警例行公事般问了一句“有无夹带”,志诚君子显然志诚,响亮地报告说“绝无夹带,仅为老聂捎了一封平安家书!……”


聂挨了一顿狠克,仍不死心。恰巧那名汽车司机指日刑满,私下一说,满口答应。司机顺利地为聂带出家信,内容只比上封多了一句──要周颖“速寄50元以备零用”。然而周颖接到这封信时,“50元”却变成“5千元”,收款处是一个陌生的地址(司机可不陌生,那就是他久违的家)。周颖接信一时情急,四处告贷准备汇款。最后友人提醒了她,侦破由“五十元”改为“五千元”的秘密。周颖气得破口大骂:“一块儿在那个地方共事,还这么为人!世界上简直没好人了!”这几句直抒胸臆的话,后来经聂氏成了诗:“史汉多篇无赖传,乾坤几个有心人。千诗举火羊头硬,六月飞霜狗脸皴。……”


【“老了十年为探牢”】


周颖决定北上寻夫, 可看到机关给自己开出的介绍信, 顿时傻了眼。上写:“今介绍右派分子周颖去东北虎林监狱探视其夫、犯人兼右派分子聂绀弩!”周颖急怒之中生出智慧,拿着这封信就去找张执一(当时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由于张的“干预”,介绍信重新写过──周颖姓名前的冠词换成了“全国政协委员”。


周颖在除夕──聂绀弩的58岁生日之际,到达虎林。当即找到虎林农垦局长兼虎林县长的王景坤同志,向他诉明原委并求一见老聂。这位在战争时期当过团长的大老粗,在细心听完周颖的倾述后表示:如早些知道详情,早就该放人了。王还感叹地说,现在我们党内有很多同志,并不赞成把那么多人都打成右派……周颖被安排住进县委招待所,聂当晚也从监中提到招待所,与老伴共度除夕。春节后,法院派人去八五○农场调查聂的平时表现,带着很好的结论返回。很快开庭宣判──系属“责任事故”,判一年缓期。聂与周辞别虎林,搭上小火车一同西去。在中途的一个小站,聂独自下了车,由其他旅客帮助着,把有着两个挎袋的小行李扛上双肩,然后借着一根木杖的撑持,才艰难地挺直那堂•吉诃德般的身躯。他想再望望车厢中的妻子,但一声汽笛,小火车继续西驶。他默默地转过身,沿着其他旅客匆匆在茅草中踩出来的小路,缓缓走进灰沉沉的天边暮霭。就在他拄杖一步一顿、数步一歇的“节奏”里,聂心头又涌出一首题为“周婆来探后回京”的七律:“行李一肩强自挑,日光如水水如刀。请看天上九头鸟,化作田间三脚猫。此去定难窗再铁,何时重以鹊为桥?携将冰雪回京去,老了十年为探牢。”


【“怀古情多事又非”】


周颖返回北京,将此行的“成果”及感受都报告给张执一。张执一又转托另一位领导同志为聂妥为照顾。不久,聂便从农场中抽调到虎林,参加了《北大荒文艺》的编辑工作。这是本铅印的文艺刊物,作者和读者都以在北大荒工作的复员军人为主。在五六名编辑中,只有聂绀弩和丁聪两名右派。丁聪很少作画。画了也不署真名。绀弩除了看稿之外,还得做抄稿之类杂事。他虽然脱离了难以胜任的体力劳动,却陷入了难以忍受的窘迫──因为无论是连队还是牢狱的那种“自由”气氛,在编辑部中都“享受”不到。他不习惯与那三四位趾高气扬的编辑交谈,更懒得看那些气薄云天却干燥无味的稿件。


聂绀弩一年后忽然得到返回北京的通知。在车站上与同行的右派朋友相遇,大伙一致谢他──说是沾了聂的光,聂连忙细问,才知不久前张执一曾向周总理请示说:“北大荒有不少右派上了年纪,可不可以让他们回来?”总理问都有谁,张执一仿佛早有准备地回答:“比如聂绀弩──”总理闻言,仿佛不经心地表示:“聂绀弩?这人吊儿郎当的!让他们回来吧!”


“吊儿郎当”这一句贬词,把当日正时髦风行的政治罪名轻轻抽开──右派们沾了聂绀弩的光,聂绀弩又沾了谁的光呢?他心中明白,却嘴上不说。这答案尽管在右派之间早就是心照不宣的“秘密”,但人深沉些总没有坏处。聂绀弩力求这样做,但是他没能做得干净彻底,谁让他是诗人呢?归途中他又忍不住思绪联翩,终于做出这首足以概括那个历史阶段、并足以预见后来“文革”某些征兆的七言律诗:“东北北东得得归,归程何处未依依。犁锄既已交朋友,风雪何能损帽衣。击壤三年翁失马,沿途两耳招呼稀。贝加湖想邻青冢,怀古情多事又非。”
凭这一结句,聂便足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