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聂绀弩纪念馆!   

本网站正在建设中,请您提出宝贵意见,并欢迎赐稿及提供相关资料。

网站首页   |   纪念留言   |   联系我们

【关闭页面】聂绀弩:一代文豪出京山

作者:   浏览次数:4836 次

▲聂绀弩故居上建起了如今的“三味书屋”


京山县为纪念聂绀弩而命名的“绀弩中学”


京山文峰公园内的聂绀弩雕像



本报记者 刘伟峙 特约记者 翟存波 文/图


集文人、诗人、哲人、奇人于一身的聂绀弩,以一支犀利的笔,叱咤文坛数十年。他在小说、诗歌、杂文、散文、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被认为是“鲁迅之后的第一人”。特别是他的旧体诗,自成一格,古怪而美妙,实为文坛一绝,人称“散宜生体”,堪称“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这些成就,奠定了他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因为种种原因,许多人对他知之甚少。然而,只要知之者,无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王蒙曾赞誉他的旧体诗“是一座奇峰,从伟大中华历史来看,这样的诗篇也属空前绝后。”夏衍谈自己的杂文“最初是学鲁迅,后来则学聂绀弩,因为绀弩的杂文几乎可以乱真”,足见他们对其的推崇。


1903年,聂绀弩出生于我市京山县,这里是他迈出人生传奇的第一步。不久前,我市召开聂绀弩基金会筹备工作会议,就是为了打造好“聂绀弩文化品牌”,更好地传播聂绀弩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和重大影响力。这对于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文化荆门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传奇一生


京山县城钟鼓楼路,一条繁华而古老的街道。沿着街道一路寻找钟鼓楼路5号,才发现这里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书屋,书屋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同名。仔细再寻,只见墙上有一块京山县政府于2008年立的黑色石碑,上面刻着:“聂绀弩先生故居旧址”。


聂绀弩正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在高小毕业后,聂绀弩因家贫失学在家。爱好文学的他,并没有停止文学的步伐,他常常将自己的习作寄到汉口的《大汉报》,且时有刊用。同学们见他如此刻苦,送了其一个“聂贤人”的雅号。


在聂绀弩17岁那年,他的命运转了一个弯。1920年,聂绀弩曾经的老师孙铁人在报纸上读到他的诗作,大为惊异,马上致信报社总编、好友胡石庵:此生颇有文才,但尚需开拓视野,这样才不至埋没乡间,并邀请聂绀弩去上海。次年,聂绀弩走出京山,来到上海高等英文学校就读。


毕业后,聂绀弩只身一人下南洋,在马来西亚当小学教员,又到缅甸《觉民日报》、《缅甸晨报》当过编辑。在此期间,他读到“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深受影响。1924年,他怀着满腔热血回国,考入广州黄埔军校2期。在这里,他与周恩来结识。


黄埔军校是将帅的摇篮。哪想到,聂绀弩竟弃武从文,成了文学的干将。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参加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并在彭湃主办的“海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教官。从黄埔毕业后,他又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邓小平等是同窗。1927年,他回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抗日。1933年7月,他加入“左联”并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从此投身到更为进步的文化斗争中来。过了不久,聂绀弩创办《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并任编辑,结识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将《动向》打造成为进步作家的又一文化阵地。1934年,聂绀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聂绀弩和胡风、萧军、萧红等在鲁迅支持下创办文学杂志《海燕》。这时,他以短小精悍、犀利泼辣的杂文,引起读者关注。


抗战爆发后,聂绀弩毅然投笔从戎,成为叶挺、项英的部下。1938年,他在新四军任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编辑军部刊物《抗敌》的文艺部分。后来,他相继做过《文化战士》、《力报》、《真理周刊》、《新民报》等副刊编辑。1947年,聂绀弩被我党派往香港,担任《文汇报》总编。聂绀弩在香港办报期间,仍以杂文为武器,批判各种怪现状、怪议论,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后,聂绀弩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等职。令人扼腕的是,1955年,因为卷入“胡风事件”,聂绀弩的人生又起了新的波澜。由“肃反对象”到“右派”,再到“现行反革命”;先发配北大荒劳动,再押往山西临汾监狱判处无期徒刑,直到古稀之年,聂绀弩才得以出狱平反。


1986年3月26日,聂绀弩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据说,这一天,他对守候在床边的妻子周颖说:“我很苦,想吃一个蜜橘。”周颖剥了一个蜜橘给他。他一瓣一瓣地把蜜橘全吃了下去,连核儿都没吐。吃完后,他说:“很甜,很甜。”接着,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沉,再也没醒过来。


有人称聂绀弩为“才子”,也有人说他是典型的“文人气质”,还有人以为他是“名士派作风”。在现代中国,鲁迅那种“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境界,罕有企及者,聂绀弩庶几近之。钟敬文《怀聂绀弩》有诗:“怜君地狱都游遍,成就人间一鬼才。”


散宜生诗


1982年出版的《散宜生诗》,是聂绀弩诗歌中的经典,堪称创一派诗风的杰作。有人说,聂绀弩的诗是异品,经历、境界、诗才皆备,从中可见精髓。

《散宜生诗》分4辑,为旧体诗。先是《北荒草》,后是《赠答草》,再就是《南山草》,这三部诗草一直在文化界不胫而走、辗转流传,先在香港以《三草》出版,后经作者删订在北京以《散宜生诗》出版。


这些诗,基本上是聂绀弩被打成“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时写的。聂绀弩在逆境中从没有停止过人生思考,并且把这些思索,变成诗一样的文字。据说,他曾一夜吟诗32首。在他存世的近600首诗作中,除去抑郁悲凉的伤时之作外,更多的则是幽默乐观、掷地有声的诗篇。


“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心轻白虎堂”,是聂绀弩以《水浒传》中林冲误入白节虎堂而遭受冤屈的历史故事,反其意而用之,不仅仅在诉说对自己命运的愤懑与不平,也是诗人在那种万马齐喑年代里的一声抗争与呐喊!


他在写北大荒农场搓草绳的情形是:“一双两好缠绵久,万转千回缱绻多。”苦难中亦可见生活的情趣。写他去大田拾穗,“一丘田有几遗穗,五合米需千折腰。”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劳动队的生活艰辛。写在农场放牛,“苏武牧羊牛我放,共怜芳草各天涯。”轻轻一句,将古今两千年的个人不幸,融为一体。写自己在厕所淘粪,“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稠稀一把瓢。”一个垂垂老者的凄凉处境跃然笔下,泪中带笑。除此之外,聂绀弩还能发常人所不能发,只是将惯用的成语稍加改动一两个字,便能成为涉音成趣、寓意深长的名句,达到以他人杯中酒,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意境。


擅长旧体诗的胡乔木,很诚恳地为聂绀弩的《散宜生诗》作序,他写道:“作者虽然大都是格律完整的七律,诗中杂用的‘典故’也很不少,但从头到尾却又是用新的感情写成的。他还用了不少新颖的句法,那是从来的旧体诗人所不会用或不敢用的。这就形成了这部诗集在艺术上很难达到的新的风格和新的水平。”


更多人看了《散宜生诗》后,感叹于聂绀弩诗歌中的风骨。他当时的境况,正是人人极欲逃离的困境,而聂绀弩却不同,“不自污、不虚夸,记实事、写真情”,这是最难得的。


文风不朽


在聂绀弩生前,出版的语言文字、古典小说评论、散文、小说、杂文和新旧体诗等著作有31种。聂绀弩去世后,新华社电讯称其为著名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许多文化名流都来研究他的诗篇和文章,并撰文怀念他。


同样,故乡京山也深切怀念着这位“游子”,京山县城命名有“绀弩中学”以纪念他。《聂绀弩还活着》,这是他逝世后,家乡人为他编辑的一本纪念集。


传承有绀弩中学,研究有绀弩诗社,学习有绀弩碑林,瞻仰有绀弩雕像……这些年,作为聂绀弩的家乡,京山县一直致力于聂绀弩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绀弩诗社是其中一个代表。诗社在全县14个乡镇中的8个镇成立了分社,出版有绀弩诗社刊物《京山诗词》,截至目前,诗社诗刊共刊发诗词2800余首。年逾古稀的绀弩诗社副社长方印中,十年如一日坚持研究聂绀弩诗词,用三年时间出版了《聂绀弩诗300首译说》。他说,聂绀弩诗凝聚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学识,不仅浓缩着他的丰富、多样、曲折而又复杂的经历,还是他独特的性格气质的反映,这是一般诗作者和读者难以企及的。


在我市,研究聂绀弩的氛围同样浓厚。市诗词学会选取精英、骨干对聂绀弩的100首旧体诗进行赏析品读,还专门在《象山诗词》和《作家林》杂志上开辟专栏,研究和宣传聂绀弩诗集。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诗词学会会长覃锡昌研究聂绀弩诗歌已有数十个年头,他动情地说:“聂绀弩的诗格律规范,语言创新,诗中许多场景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令人震撼的是,即使身处逆境,他诗里面依然是那么的乐观与豁达。”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诗德潜心研究聂绀弩诗歌,既研究他的思想内容,也研究他的写作方法。


2011年冬,省诗词学会在京山县专门召开了“聂绀弩诗词研讨会”,全国著名的诗词大家云集京山,203名作者创作优秀诗词作品842首并结集出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雍文华在研讨会上这样评价:聂绀弩诗成就很高。真实、具体、形象地记录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忧伤、屈辱而又抗争的心灵世界。他呼吁,当代学者对聂绀弩诗中所体现的普世情怀和普世价值应该有更多的关注。要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和历史的视角去研究聂绀弩诗。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诗词学会会长罗辉还即兴诵诗一首:“举头星汉问长庚,谁是当今杜少陵?风展吟旗思绀弩,霜侵云 向苍鹰。寻常话语千秋句,别样诗怀万古情。欲借大名谋大计,扬帆陆海竞新程。”他说,聂绀弩是京山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借聂绀弩文化效应,深入挖掘京山文化,将“绀弩”名片打造成京山文化品牌,传承优秀文化,为提升荆门市、湖北省文化软实力作贡献。


7月4日,我市召开聂绀弩基金筹备工作会。会上,筹备成立聂绀弩基金会,以基金会统领“聂绀弩”文化品牌运作,重建聂绀弩故居,兴建聂绀弩纪念馆等,以标志性建筑、设施为“聂绀弩”文化品牌塑形,成立聂绀弩诗词研究会,为“聂绀弩”文化品牌造势,设立“聂绀弩文学奖”,举办“中国近体诗词高峰论坛”,出版“聂绀弩研究文丛”,为聂绀弩文化品牌搭建平台等都被提上议程。

这一切,都将让聂绀弩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文章来源:荆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