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聂绀弩纪念馆!   

本网站正在建设中,请您提出宝贵意见,并欢迎赐稿及提供相关资料。

网站首页   |   纪念留言   |   联系我们

【关闭页面】聂绀弩--从京山县城耸立起来的文笔峰

作者:叶文良   浏览次数:3908 次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京山城关耸立起一座高大雄伟的宝塔--文笔峰(现烈士公园内),寄寓京山人对故邑“文风昌盛,兴旺发达”的热望。宝塔的倡建者是同治二年曾任兴泉永兵备道(所辖区为今台湾省和福建沿海)道台、三品按察使、京山城关水南门人曾宪德。也许是真诚感动了天地吧?时隔十一年,在京山城就真的诞生了一位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就是曾宪德女儿的孙子---公认的一流杂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聂绀弩。


1903年1月28日(农历腊月三十除夕),聂绀弩出生于京山县县城十字街一个小商家庭。开始了他极富传奇色彩、屡遭不幸的人生,更有那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忘我向上的人生。


聂两岁时生母张氏病逝,过继给叔父聂行周、叔母申氏为子。聂绀弩七岁(1910年正月)时上学从孙铁人先生(同盟会员)读书,被认为是神童。高小毕业后,因家贫失学在家,仍攻读不辍。学写诗词投寄汉口《大汉报》,经常被刊用。聂绀弩十七岁离开闭塞的家乡,先到上海读书后到福建国民革命军“东路讨贼军”总指挥部当司书,二十岁就成了缅甸仰光《觉民日报》编辑。


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后,聂绀弩回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再考入莫斯科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许多现代史上著名人物如邓小平、蒋经国、王明、王稼祥、左权、康泽、谷正纲……有同窗之谊。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训育员、中宣部总干事、中央通讯社副主任。“9·18”事变后,聂绀弩在南京组织“文艺青年反日会”,被反动当局通缉,逃往上海,后又逃往日本,由胡风介绍加入“左联”。他们出版反日刊物《文化斗争》,又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不久,聂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创办著名的文学刊物《动向》、《海燕》等,为左翼作家从事文化斗争提供了重要阵地,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迅先生逝世,聂绀弩作为“十二弟子”之一护卫鲁迅棺木至虹桥万国公墓。


抗战爆发后受周恩来邀请到延安考察,受到毛泽东等到中共高层领导人的欢迎。1938年8月,聂受周恩来的派遣,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任军部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他要上前线,就到了陈毅的第一支队。聂要求回军部时,为陈毅带回写给军部文工团员张茜的第一封求爱信。


1939年春,聂绀弩到桂林任《力报》副刊《新垦地》编辑,和夏衍、孟超共同创办并编辑《野草》杂志,在二三个月内,发表了他和另外几十位作者七十万字左右的杂文。聂的文章直指敌人,切中时弊,得罪了当权者。1942年夏天,特务正式点了聂的名,他不得不离开编辑工作,到了重庆。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后,对共产党员进行搜捕和镇压,便衣特务又到处搜捕聂绀弩,他又只身逃往香港。


1949年,聂绀弩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和开国大典。1950年他又到香港任《文汇报》总主笔,除写杂文、散文、诗歌、小说之外,还写了不少政治较强的社论、专栏以及短论等,被称为香港最好的作家。1951年聂任中国作协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整理出版了《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名著和各种文学选本,写出了几十万字研究《水浒》、《聊斋志异》和其他古典名著的论文。


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老文化战士,历次政治运动都在劫难逃,屡遭毒手:1955年聂绀弩因胡风事件牵连而被隔离审查,有后受“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1958年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1962年才回到北京。在艰难的劳作之余,写下了大量的“泪流”诗作,如收入《北荒诗草》诗《拾穗》中的“一丘田有几遗穗,五合米需千折腰。”等。后被胡乔木称“作者所写的诗……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花。”因不满林彪、江青的言行,1967年又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捕,判处无期徒刑,送往山西临汾第三监狱,连独生女儿海燕因受牵连而杀身亡都不知道。在狱中他研读《资本论》、《庄子》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论文,可惜后来不知弄到哪里去了。粉碎“四人帮”后,聂绀弩混了个小“战犯”名额被“特赦”出狱。回京时又瘦又老,已经不成个人样了。老伴带他到理发店理发,对着镜子竟认不出自已了。一些老朋友关心地问他在狱中的生活,他却说,“比你们在外边好一些,没有高帽子、没有喷气式,没有大批判和红卫兵!能安安静静地读书!”


1979年冤案得到昭雪,恢复党籍,聂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他没有去追究对他下毒的人,而是全身心投入被迫中断了的事业。在全国第四届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事理。后又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此期间病卧在家,整理出版了《聂绀弩小说集》、《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聂绀弩杂文集》、《聂绀弩散文集》、《散宜生诗》《高山仰止》等著作,给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86年3月26日下午4时25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4岁。


夏衍在《聂绀弩还活着》纪念文集的序言中说:“我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绀弩为第一人。”钟敬文说,“聂绀弩的格律诗是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 楼适夷在《说绀弩》中写道:“聂绀弩是一个才子,一个独立特行出类拔萃的才子。他的《散宜生诗》是千古绝唱,不必说他所有的著作,就是这一本小小的诗册,他也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不朽的地位……”


聂绀弩从投身革命到辞世,只有四次回过京山。第一次是1937年抗战已经白热化,他把夫人周颖和女儿海燕送回京山避难后,即赶回上海参加抗战;第二次是1946年深秋回京山,了解养母去世的情况,探望了亲友;第三次是1963年4月,聂绀弩回京山省亲,在车站受到当时的县委常委、副县长贾福长的接待,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参观过惠亭水库。几天后,住进故旧家里,看望了聂家和孙家的几位亲戚;最后一次大约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暴发后,在北京受到冲击的聂老秘密回到京山,在张家佑等昔日同窗好友家住了一段时间。回京后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投进监狱。此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然而,他经常惦念家乡,鼓励家乡后生奋发向上,希望家乡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好生活。他有好多作品都是以乡的人和事为原形创作的。如小说《天壤》就是抗战时期他根据自已和一个小时同学的不同遭遇而创作的。收入《散宜生诗》中的诗作《喜唔奚如》、《垂钓赠张家佑》、《步酬查九寒斋题壁》等也是给家乡好友的,其中“君去八旬今尚远,怎知西伯不尊贤”,成为不朽的名句。


但是,家乡人并没有忘记这个优秀的儿子。聂老平反后,京山县党史办公室的同志到北京拜访聂老,并将其经历和成就载入京山史册。聂老辞世后,原京山二中改名“绀弩中学”,以作纪念。京山县图书馆设“聂绀弩作品陈列室”,将聂老作品专柜陈列,2003年聂老诞辰100周年,京山县惠风诗社更名为“绀弩诗社”,以学习他追求真理不畏强暴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多创作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精品。


听说文笔峰修复即将峻工,我立即欣喜地前往采访。只见一片幽林之中,古朴的百年宝塔静静独立,峰尖直指云天。当时京山著名才子、曾宪德的二儿子、也就是聂绀弩的二舅爹(爷爷)曾庆兰楷书的“青云直上”四个刚劲大字,还一如当年一样清晰地高悬塔门,让读者顿生平步青云的感觉。进入塔内,如同走进历史的内心深殿之中。放眼四望,高楼林立的京山城尽收眼底。随着塔层的升高,眼界就更加开阔起来,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忽然觉得,聂老就是京山先人们耸入云天的又一座文笔峰,或者说聂老不负京山先人所望,用自己毕生的追求和巨大的成就,为京山、为现代中国文学史铸筑了又一座文笔峰,来者须仰视才能得见。斯人已去,而其文采和精神则永存天地,让后来者把目光投向更加高远的境地。不由自主地写出了一首《京山文笔峰》,以示景仰和怀念——京山文笔峰


烈士公园文笔峰, 浩气直上霄汉中!


不向奸佞歌雅颂, 专为黎民奏国风。


怀虚空谷常抓紧,脚踏实地不放松。


沧海桑田谁能拒? 笑傲春夏与秋冬。


载《今日湖北》 2003年四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