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聂绀弩纪念馆!   

本网站正在建设中,请您提出宝贵意见,并欢迎赐稿及提供相关资料。

网站首页   |   纪念留言   |   联系我们

【关闭页面】聂绀弩对胡乔木态度辨识

作者:紫云深处   浏览次数:1725 次
聂绀弩对胡乔木态度辨识
紫云深处/文


     日前,刘再复兄赠送《感悟中国,感悟我的人间》、《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以及《走向人生深处》、《师友纪事》等著作若干册。《走向人生深处》,作者向我特别推荐,《师友纪事》,则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先生“遵刘再复先生赠书名单”直接寄来,并附言要求:“阅中如发现失误,望告以重印更正”。因此,就先阅读“走向”与“师友”。


    读至<胡乔木纪事>(见《师友纪事》),忽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章詒和所著《往事并不如烟》(又名《最后的贵族》)一书,在“斯人寂寞——聂绀弩晚年片断”文中,谈到聂绀弩对胡乔木的态度时,与<胡乔木纪事>所表述的,竟是南辕北轍,相差十万八千里,令人愕然!


    聂绀弩诗集《散宜生诗》,出版后曾经轰动一时。章詒和文说:


    “一天,某知名度颇高的作家读了诗集后,豋门拜访。寒喧了几句,便谈起了‘散宜生’,遂问:‘老聂,拜读大作,佩服之至。不过我还想问问,你是怎么找到乔木,请他作序的?’”


    又是急雨骤至,黑云飞扬,又是怒气冲口,厉声切齿,甚至连“妈的B”也用上了。真是绘声绘影,言之凿凿,犹如亲临其境。


     然而,刘再复却是另有一番说法。


    据我所知,聂绀弩晚年与刘再复同住北京劲松区,成为忘年之交,交往达十年之久。再复兄对聂老评价极高,称之为在精神山脉豋临中堪与荷马峰、但丁峰、莎士比亚峰比拟的聂绀弩山脉。聂老临终把他的手稿交托给再复兄,而聂老逝世后的悼词,则是再复兄应聂老家属委托而写,曾在聂老追悼会上宣读和散发,可见两人相互了解之深!去年5月,刘再复返闽,闲谈时我曾问起聂老对“胡序”发火这件事,他矢口否认。这次,他在《师友纪事》的“胡乔木纪事”和“聂绀弩五章”中,对胡乔木、聂绀弩,以及聂对胡的态度,记述甚详。


    刘再复说,在与聂绀弩为邻的十年间,他到聂老家数不清有多少回。1982年7月4日,他走访聂老,到聂家,胡乔木刚刚离开。他见到胡乔木书赠聂老的三首诗(复印件):


少年投笔依长剑,书剑无成众志成。
帐里檄传云外信,心头光映案头灯。
红墙有幸亲风雨,青史何迟辨爱憎。
往事如烟更如火,一川星影听潮生。


几番霜雪几番霖,一寸光阴一寸心。
得意睛空羡飞燕,钟情幽木觅鸣禽。
长风直扫十年醉,大道遥通五彩云。
烘日菜花香万里,人间何事媚黄金。


先烈旗帜光宇宙,征人岁月快驱驰。
朝朝桑垄葱葱叶,代代蚕山梷梷诗。
铺路许输头作石,攀天甘献骨为梯。
风波莫问蓬萊远,不尽愚公到有期。


     诗下书有“绀弩  周颖(聂妻)同志留念  胡乔木一九八二年七月四日”。聂老见再复兄喜欢,即以此诗转赠。接着有几句与“胡序”有关的关键话语,不妨原文照抄:“聂老说:‘乔木是共产党高级干部中最有才华的。’我(指刘再复)知道聂老也是钦刘、章的两种说法,令人满腹狐疑。然而,细细比较辨识,便感刘说更加接近事实。理由有四:


    之一,一本书的序言,往往是作者或者作者通过亲友,请求某位对著作内容认识较为深刻、对作者生平较为了解之人所作。而且,出版之前作者往往也会过目。序,是不大可能由别人硬写而强加于作者的。因而,即使序言不对胃口,稍有修养的人也不大可能当着别人破口詈骂。


    之二,聂绀弩对胡乔木的态度,刘再复是亲历亲闻,而章詒和引用的则是“二手货”,即听一位隐去真名实姓的“某知名度颇高的作家”所言。当然,有些第二手材料也可采信,但必须经过认真鉴别与落实。再者,转引的材料毕竟不如第一手材料真切、准确。


    之三,胡乔木对聂绀弩诗集评价甚高,而章詒和对“胡序”评价也高。她引用序中的一段话:“作者以热血和微笑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史诗上独一无二的。”接着,笔锋一转把当今有关领导与胡乔木作了比对,说“今天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大概没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诗序了。”可见,她是肯定“写诗也懂诗的胡乔木”的。那么,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和诗人的聂绀弩,难道竟没有章詒和的判断力吗?更何况如上所述,聂绀弩称“乔木是共产党高级干部中最有才华的”,其意与章詒和的评说相近,聂老应该不至于因他所钦佩的人为其作序而倚案大发雷霆之怒吧!


    之四,聂绀弩晚年的情绪,章詒和说他“愈到晚年,其刚烈之气愈是显扬”,以此来补证聂老能“倚案而立”“厉声切齿”斥责“腐朽、污秽、庸俗”的事物。而刘再复笔下晚年的聂绀弩,虽历尽坎坷而态度趋向平和,只是执着于读书与写作。十年间,再复兄每次到聂家见到聂老几乎都是同一情景:“他(指聂)靠在小床背上,手里拿着夹纸板和笔,想着写着。”“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只是慢慢觉得他的露出被单的双脚愈来愈细,最后细得和他的手臂一样,只剩下皮包骨,绝对没有肉。”


    综合上述诸条,这时的聂老恐难“倚案而立”“厉声切齿”地咒骂一位尊重自己的人。


    许多年来,与友人闲聊都有一个共同的转变,即从看虚幻的作品转向看真人真事的人物传记。这就感到传记作家肩上责任的沉重,切不可以夸张与虚幻之辞混淆是非!遗憾的是,近些年看到一些传记作品或回忆文章,张三李四之作常有相互矛盾、龃龉之处,留给后人一个个迷团。因此,想借两位知名作家描写两位知名人物意见相左的事例,提出一个值得进一步辨识的疑团,敬请识者解迷。